我们的文学殿堂
我对文学的喜欢和钟爱源于我是语文教师,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,创办了一个文学社团叫“童梦文学社”。
给文学社起这样一个名字,多半是圆梦,就像我从事教师行业一样迫切。说是文学社,其实一切都是起点,终点也许就在明天或者后天,但不管怎样,毕竟迈出了第一步。
陈哥是我的兄长,同样喜爱文学,他的班级文学社的名字叫“雪娃文学社”,我们曾经也有过想法想更名为“同盟文学社”,可是考虑到班级的学情,就求同存异,继续我们的文学梦想。
陈哥比我年长几岁,教学颇有经验,有了这样的引领,我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。
我们每天四点多就来到学校,(那时学校的四周没有围墙,一座“凹”字型的黄色教学楼,楼前有两排龙须柳(水曲柳)再往前就是开阔的大操场。)每天办公室的灯光早早的亮起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,我们俩觉得作文首先要解决的是素材,其次是怎样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,然后形成良性的循环。正好关静老师是图书管理员,我把想法跟她说了之后,关静老师干脆的说:“小雷,想用就随时来取。”读书是必不可少的,只是“长征”中的一部分。
我和陈哥又是几天的反复斟酌,决定拟定一个方案就叫《“蓝天下的课堂”写作初探》把作文与生活,作文与教学,作文与做人有机的整合起来,于是开始了我们的文学创作之旅。
语文教学犹如艺术,既源于教材,又要高于教材,就像艺术源于生活,又高于生活一样。我们不是传声筒和搬运工,经过缜密思考后如何内化成学生的精神内核。所以教材始终是作文的“蓝本”。那么,创新之处在哪里呢?在于作文教师教学(作文)方式和学生作文(学习)方式的转变,这是根本之所在。
我们把班级学生分成四组,采取合作与竞争机制。通过“日记欣赏”评价促进机制共同分享语文的快乐。经过两年的实践,在《百家作文》、《青少年日记》、《少年文史报》……发表了学生的作品,我们通过课题《蓝天下的课堂》撰写的第一篇教学论文获总局优秀奖证书。当时我们注重的“春种一粒粟”,没想到会“秋收万颗子”。
这么多年过去了,在翻开那发黄的照片,照片中有的在草地上,有的在溪渠边,有的在运动场上……一个个文学小队童真的笑脸,洋溢着少年无限美好与希冀。
这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。